專文
筆墨丹青歲月長
基於對繪畫藝術的執著及熱愛,胡克敏先生窮其畢生之心智,從事畫法的琢磨和畫理的精研已有六十餘年,自民國十五年進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正式習畫開始,一直勉力不懈,篤實向學,因而創造出他卓然獨立的風格。
在校期間,他主修國畫,兼選修西畫,融合兩種相異的技法,在內涵養氣韻,在外追求法理,由素描、水彩與油畫入門,踏實地打下穩固的基礎。然後隨名師亦步亦趨地學習國畫,山水、花鳥、以至人物,層層漸進,絕不躐等。民國十七年畢業後,進入研究部深造,專攻山水、花卉,特重運筆與構圖,作品頗受授業師長稱許。
胡先生畫風受吳昌碩之影響極深,強調筆墨縱恣,略其形貌的寫意畫法。吳氏畫中除了有書意,且有金石味,為了補救缺失,胡先生於是鑽研惲壽平的南田寫生之法,以臨石鼓,工篆刻,將吳式的古樸雄健和南田的清新婉約相協調,使形神兼備,不流於疏放。
在經子詩文方面,胡先生也多加涉獵,曾投入大儒錢名山先生門下研讀,陶冶性情。課餘則與南田裔孫交篤而求教甌香館之家學,臨寫南田花卉真跡。並請益於陳伽庵以貫通南田、缶翁兩家精華;問道於吳觀岱以求進入山水畫之堂奧,又上探復堂、白陽,用心良深。
來台以後,從事古代名作之鑑研,山水以董、巨為指歸;花卉則攝天池、八大之神髓,熟練的人體素描技巧使他在繪國畫人物時維妙維肖。國立歷史博物館創建初期,他主繪敦煌壁畫室,參考諸多資料,不但請教曾在千佛洞研究的先進,也諮詢曾去過敦煌石窟的人,他熱切求知的精神和求真求實的工作態度,頗受到張大千居士以及參與設計者的讚賞。
自獻身於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以來,期間歷任各大專美術科系教授、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委員、中華民國畫學會駐會常務理事、中華學術院研士、多種藝術研究所研究委員及歷屆全國美展評審委員等職。民國五十六年曾獲教育部頒贈藝術教育貢獻獎,及中華民國國畫學會國畫金爵獎,以表揚他卓越的成就。
胡先生作畫範圍極廣,山水、花卉、果蔬、飛鳥、走獸、人物等,皆栩栩如生,新作層出不窮,常舉辦個展及參與各項特展與聯展,應邀至各學術機構作各類畫學演講,並當眾揮毫,作為後學之示範。此外,更遠赴海外推展國畫藝術,民國五十四年,一幅「新秋佳菓圖」還入藏澳州國立美術館,光耀中華。
他的作品通於畫理,然而却不受理法拘限,無論客觀寫形或主觀寫意皆自成一格,他認為花卉與山水畫的觀念及筆墨是相通的,重要的是表現畫中的韻味和氣質,和自己的畫亂中有序,不甚規矩,但也不離自然。
今年適逢胡先生八十壽慶,藝術圖書公司特蒐集他的傑出代表作品,分為「彩墨花鳥」、「彩墨山水」、「書法」、「水墨花鳥山水」四部分,精心編排,做為胡先生藝術生涯的回顧與前瞻,且藉之以饕讀者。
這位「漾碧軒」的主人在丹青筆墨中,度過了充實而豐盛的歲月,在她鮮活的花卉和安詳的山水繪畫上,我們可以想見那沈醉畫趣的陶然自得。
文/衣若芬
胡克敏藝術風貌探源
在渡台前輩書畫家中,不乏詩書畫印皆能的「多面手」,胡克敏(1909-1991,別署漾碧軒主,江蘇武進人)即為其中之一,但其豐富藝術風采與深邃內涵的未受重視,確實值得現代藝壇與學界深思。
胡克敏的藝術蒙養與鍛鍊,正逢 20 至 30 年代「民國藝壇」百花齊放、萬家爭鳴的時代,不論「謹守古法,精研傳統」、「汲古潤今,引西潤中」,或「西學為體,中學為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都在同一個時空環境中精采紛呈,切磋並存;這對胡克敏來說,毋寧是一種機緣與幸運,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與堅持,於是才能承載起堅實深厚的藝術成就。略為整理胡克敏少年至青年時期的學習過程:1922 年進入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四年制)就讀,因愛好繪畫,在校受圖畫教師蘇州名畫家陳伽仙(生卒年不詳)特別指導。1926 年,進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主修國畫、選修西畫,在學期間得名師黃賓虹(1865-1955)、諸聞韻(1895-1939)、諸樂三(1902-1984)、潘天壽(1897-1971)、賀天健(1891-1977)、謝公展(1855-1940)等指導,畫藝精進。
再參照姚夢谷(1912-1993)於1976年中秋所發表的〈精進不懈的畫家胡克敏先生〉(1982 年 1 月重刊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的《胡克敏書畫集》)一文中所言:「……克敏青年時期性敏才高,而能志歸於一,絕不狂亂雜學。為了充實文化素養,投入大儒錢名山(1875-1944)先生門下,研讀經子詩文。課餘則與甌香館裔孫輩摩娑南田(即清初六家之一惲壽平,1633-1690)花卉真跡,一一臨寫,得其奧妙。由於在上海美專受吳缶翁(即清末民初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1844-1927)畫風影響,特重寫意,往往筆墨縱恣,略其形貌,乃以南田寫生之法,濟其缺失,使形意兼賅,不復流於疏放。但是,吳氏的畫中不僅有書意,而且有金石味,他為了探索其本源,於是臨石鼓,工篆刻,欲求南田的婉約清新,與缶翁蒼渾古樸,在筆墨上兩相融合。這是一項近於矛盾的嘗試。三數年後,他又上探復堂(即清初揚州八怪之一李鱓,1686-1762或1756)、白陽(即明代中期大家陳淳,1483-1544),尋索其間統合的可能性。持此理想,不斷研求,直至二十年後,始告實現。」
胡克敏就讀的兩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與上海美專,提供了他在民國時期最開放的藝術教育環境;多位指導過胡克敏的書畫家與學者,則給他帶來了豐富多元的學習路徑;經過長期的體會反芻,實踐融會,於是養成了博采眾長之後的藝術厚度與深度。
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前身為 1911 年在蘇州創辦的官立中等工業學堂,民國成立後,1912 年 5 月與蘇省鐵路學堂合併為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1923 年更名江蘇公立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並成立中國第一個建築科,由創辦者著名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柳士英(1893-1973)擔任首屆科主任,聘請了當時蘇州著名畫家陳伽仙擔任圖畫教師。因為胡克敏在校繪畫成績優異,甚得陳伽仙賞識而親自指導,使胡克敏對於中國傳統繪畫扎下堅實的基礎。
陳伽仙雖然所留文獻不多,但在民國時期蘇州與海上畫壇頗具影響力。1918 年,陳伽仙與顏文樑(1893-1988)、樊少雲(1885-1962)、朱士杰(1900-1990)、胡粹中(1900-1975)、楊左匋(1897-1964)、徐詠清(1880-1953)等,在蘇州觀前街舊皇宮場地(今萬壽宮),發起組織「蘇州美術畫賽會」,畫賽會的宗旨是「提倡畫術,互相策勵,僅資瀏覽,不加評判」,首屆畫賽會自 1919 年 1 月 1 日至 1 月 14 日舉辦,之後每年同一時間固定舉行,直到 1937 年全面對日抗戰才停止。「蘇州美術畫賽會」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第一個具有開放性與持續性的全國性美術作品展,突破了傳統「文人雅集」較為私密性的藝術交流,以展覽會的方式將藝術交流切磋引入了開放的公共空間,為中國現代美術展覽奠基。
發起的這幾位人物,陳伽仙與樊少雲是中國傳統書畫的代表;顏文樑、朱士杰和胡粹中是油畫及水彩畫家,也是「蘇州美專」的創辦者;徐詠清是民國時期最重要的月份牌畫家之一;楊左匋則是中國第一位動畫家,也是首位進入美國迪士尼製片廠的華人動畫藝術家。這幾位不同創作形式的藝術家的結合,完全契合了畫賽會的宗旨,在當時即已呈現出海納百川,鼓勵多元藝術創作的開闊胸懷,反觀今日台灣藝術圈與高等藝術教育充斥山頭主義的夜郎自大與短視狹隘心態,真令人汗顏。
陳伽仙在民國藝壇的地位,亦可從一封吳湖帆(1894-1968)寫給表弟陳子清(1895-1946)的信札中窺得一二,此信的內容大約是給陳子清欲邀吳湖帆合開畫展的建議,信中第一點即提到:「……如兩人合展,則每人至少一百件,人多較為有力,弟意不如連合陳伽仙、潘博山二人,共四人,則每人只要五十件,且伽、博二君較有人知曉……」潘博山(1904-1943)是海上藝壇著名的實業家、藏書家與書畫家,吳湖帆更是繼吳昌碩之後海上藝壇的領軍人物,陳伽仙能為所重並與名宿並列,其重要之地位可見一斑。
因此,胡克敏在藝術啟蒙時,就能得到如陳伽仙這樣在藝壇舉足輕重的前輩親自指授,除了中國傳統書畫的根基得以厚築之外,陳伽仙這一輩藝術家開闊的胸襟與遠見,更是胡克敏爾後視野大開博學多師的啟迪。
1926 年,胡克敏進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主修國畫,選修西畫,當時由蔡元培(1868-1940)所提倡「引西潤中」的觀念在全中國掀起熱潮,胡克敏雖主修國畫,遍習山水、人物與花鳥、走獸等傳統繪畫各科並深研書法、篆刻,但因選修西畫,亦同時從素描、水彩、油畫等西洋技法入手,開啟了中西融合的探索藝途。
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即「上海美專」,1912 年冬天由烏始光(1885-?)出資,邀請志同道合的張聿光(1885-1968)、丁悚(1891-1969)、汪亞塵(1894-1983)、劉海粟(1896-1994)等,籌建「上海圖畫美術院」,商定烏始光為首任校長,劉海粟為副校長,丁悚為教務主任,並於 1913 年 1 月,由烏始光以上海圖畫美術院院長名義,在《申報》登廣告招生,3 月正式上課。1914 年改名為「上海圖畫美術學院」,1918 年再改成「上海圖畫美術學校」,1920 年又改為「上海美術學校」,1921 年更名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 1930 年被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定名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簡稱「上海美專」,這一校名一直使用到 1952 年為止,就走進了中國美術史的歷史。
上海美專當時辦學的宗旨是「發展東方固有藝術,研究西方藝術」,並以蔡元培期望的「閎約深美」為校訓,設有中國畫科、西洋畫科、工藝圖案科、雕塑科及師範科,成為中國第一所設置完善的專門美術學院。而為了全面引進和實施西洋美術教學體系,陸續聘請曾留學法國、日本、英國的藝術學者和藝術家來校任教,廣設中西藝術史論及藝用解剖學、透視學、構圖學、色彩學,不論何種科別,皆必修素描、速寫等術科專業課程。同時,也堅決擺脫學院主義的束縛,提倡寫生,尊重自然,面向生活,師法造化,尊重個性,主張各種學派兼容並蓄以及藝術風格的多樣化。
胡克敏在這樣開放又充滿新奇與挑戰的環境中鍛鍊學習,自然邁向了博學多師的藝術道途。由於在校師承的關係加上自己剛直忠厚的個性,胡克敏在國畫科的學習進程中特別喜愛吳昌碩「金石派」的渾融縱肆,主要是在校業師多與「金石派」關係密切;如諸聞韻、諸樂三兄弟二人,不但是吳昌碩外甥,亦為嫡傳弟子,書畫、篆刻頗得其舅精髓,胡克敏也由諸聞韻引薦,數度直接向吳昌碩請益;潘天壽與諸氏兄弟投契,於 1932 年共同邀集吳茀之(1900-1977)、張書旂(1900-1957)等成立「白社」畫會,並求教於吳昌碩而得吳氏器重;黃賓虹與謝公展二師,同為 1929 年成立的「寒之友社」成員,前者強調寫生及筆力須能扛鼎,後者筆墨韻味強健渾厚亦具金石興味;賀天健則專教山水,風格具明末清初梅瞿山(1623-1697)之清奇及清初六家之一吳歷(1632-1718)之厚潤,並與謝公展同為 1929 年成立之「蜜蜂畫會」會員。指導胡克敏的這些書畫名師皆為海上藝壇名家,且都具有以雄健筆力見長的特點,多屬於廣義的「金石派」風格。
1929 年,胡克敏回鄉擔任潛化中學美勞教員,並投入鄉賢大儒錢名山門下充實國學根基。錢名山,名振鍠,字夢鯨、號謫星,後更號名山,並以號行,晚年又別署藏之、庸人等,世居江蘇常州菱溪,為清末民初江南大儒。1914-1932 年,錢名山在常州東門外的「寄園」創辦書院,以園中「快雪軒」為講授之所,英才輩出,如民國著名詞人、書畫家謝玉岑(1899-1935),書畫家、鑑定家謝稚柳(11910-1997),《中央日報》社長程滄波(1903-1990),畫家馬萬里(1904-1979)、鄧春澍(1884-1954),詩人王春渠(1901-1989)、錢小山(1906-1991)等,均為「寄園」高弟。胡克敏能列「寄園」門牆,國學詩文能力自不在話下。回鄉期間,除了在「寄園」研讀文章典籍,由於與惲南田裔孫輩私交甚篤又為同窗,因此得窺「甌香館」家藏南田真跡,一一摩娑體悟,臨摹神會,得以將惲南田的清新潤澤與吳昌碩的遒健古樸融為一體,於藝術風貌中別開生面。
胡克敏渡台之後以花鳥蟲魚名世,賦色明麗豐潤,古艷典雅;所作山水則渾厚華滋,筆墨酣暢;事實上,胡克敏的人物畫成就卻鮮為人知,似乎都忽略了他在上海美專時所扎下的深厚素描根基。姚夢谷於〈精進不懈的畫家胡克敏先生〉一文中就詳述:「克敏早年是人體素描的熟手,後來在學習國畫時,運素描的經驗以繪人物,無不形態畢肖。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創建初期(1956 年 3 月),他主繪敦煌壁畫室,由於資料中對於色彩無明確的標示,便一面參考畫史、畫片去推度,一面向曾在千佛洞工作至研究的人請教,其中以勞貞一(1907-2003)、石璋如(1902-2004)兩先生對他完成此項摹繪的指示為多。餘如曾去敦煌石窟的,他也諮詢以求近實。這種求知的精神,工作的態度,深深為張大千居士(1899-1983)以及參與設計工作的羅吉眉、劉先夫婦、顧毅等所讚佩。此後,他又廣摹南北朝、三唐、五代壁畫達三百餘幀,其中人物畫佔十之八九。平日絕口不言自己在人物畫方面所下的功夫,反而推重時賢……」這段敘述中除了說明胡克敏人物畫的錘鍊之深外,也揭櫫了他嚴謹求藝的精神,這次為國立歷史博物館臨摹敦煌壁畫共 101 幅,歷時 425 天,可謂工程浩大。這批敦煌作品,展現了胡克敏精確的造型能力與敏銳的觀察力,還原了數千年以降的歷代藝術特徵與歲月刻痕,在斑剝質樸的畫面中,彷彿重現了亙古的宗教虔誠。
花鳥、蟲魚、山水、人物、書法、篆刻、詩文……從民國藝壇接受大時代開闊恢弘的藝術洗禮,至渡台後獻身美術教育的低調沉潛,胡克敏的全能藝術風貌,應該成為中國現代藝術史與台灣美術史中不可磨滅的華采。
文/熊宜敬